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家新。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雜志社社長龔學敏。
西南大學教授、重慶市作協副主席蔣登科。
11月2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開幕第二天,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詩歌論壇開講。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雜志社社長龔學敏,浙江大學中文系原系主任、大型新詩叢刊《星河》主編駱寒超等多位著名詩人、評論家、學者開展詩意探討和觀點交鋒。
文學創作從來都是與大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本屆中國詩歌節論壇的一個重要主題自然聚焦當下最關注的話題——疫情。
“一場疫情,讓武漢、讓湖北、讓中國、讓世界按下過暫停鍵,也讓歷史在2020年更多了一份憂患和沉思。”《中華詩詞》雜志主編、《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高昌說,那些出自湖北青年詩人楊強、日本青年詩人早川太基、武漢詩人泉名、意大利詩人詹應彪的抗疫詩歌,“展現了世界詩人抗疫詩詞的時代擔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的濃厚詩意。”
□成博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郭靜雯 李婷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詩意展現
“這首詩應該快馬加鞭/但別忘了為它消一消毒。”沈葦的《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傳遞出無數國人心中最柔軟的心聲和人性的光芒。“這個時候/測量著的/不僅僅是人的體溫。”魯若迪基的短詩《體溫表》尺短意豐,耐人尋味。
“抗疫詩歌輸送了一批藝術精品。它們情真意切,自然天成,觸摸到了人性的本質。”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羅振亞說。
龔學敏也有同感,他說:“《星星》詩刊每天都會收到由不同渠道投稿的關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詩歌,海量作品記錄著疫情影響下人們生活狀態的深刻變化。”
“海外的詩詞作者也沒有缺席,他們用自己的心聲,默默地奉獻出一份份真摯的文化自覺。”論壇上,高昌以飽滿的情感吟誦了諸多海外抗疫詩詞。“新歲滿城空,我來不忍睹。宿昔繁華地,蕭然見行旅”……高昌認為,這些詩歌書寫的都是飽滿而充實的情感體驗,關照的都是真切清晰的精神世界,揭示的都是生動實踐中的深刻反思,煥發著厚重的心靈力量和明麗的責任光輝。
在高昌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破壞是令人痛惜的,同時也使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所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詩意展現。”
駱寒超則盛贊吉狄馬加的抒情長詩《裂開的星球》,認為在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大背景下,當前詩歌抒情應將重心轉移到對生命哲學高度的戰略性抒情,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抒情,表達詩歌中生命的哲學。
一手拿筆 一手救人
戰“疫”一線上的詩人身影
事實上,整個抗疫期間,詩人、作家們不僅投身抗疫主題創作,同時有著醫生、護士、志愿者等身份的他們也曾奔赴一線,用行動寫下動人的戰“疫”詩篇。
來自甘肅省山丹縣的詩人、援鄂護士龍巧玲就是其中之一。11月2日下午,她也作為抗疫詩人代表,以故事詩的形式分享了她年初在武漢抗疫的經歷與感觸。
“這是一場身體和精神的嚴酷考驗,我帶著赴死的決心來到抗疫一線最危險的地方。”在武漢期間,龍巧玲在失眠中寫下了《請不要打擾》《妹妹,今夜羞于贊美》《螞蟻也有憤怒的時候》《元宵夜》《日常》等詩篇。“一種信念和意志催促我去寫,因為強烈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龍巧玲說,“我想以這樣的方式記住他們。我已不在乎我寫的是不是詩歌,只要這些文字能把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人留在這世上,讓生命在世界上留下一道光芒。”
閻志則以一個普通武漢市民的身份,記錄了個體在時代中的微觀體驗。他曾在武漢參與方艙醫院建設保障,在小區隔離期間,他收養了兩只流浪貓,一只流浪貓在這期間生了4只小貓。閻志說,和這6只貓在隔離期間相處的生活細節,在恰當的時候會進入自己的創作。“以詩人特有的善良和共情之心,聚焦個人在疫情中、疫后處境中的悲欣交集,描畫每個人內心的感動與疼痛,這樣的詩歌更真切,更容易動人心弦。”
分享最后,閻志向現場詩人朋友和文學愛好者發出熱忱的詩歌之邀,歡迎大家12月到武漢參加武漢詩歌節,“我在武漢等你!”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
Copyright © 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攀西商界網 版權所有
防范網絡詐騙,遠離網絡犯罪。網站信息由用戶及第三方發布,真實性、合法性由發布人負責。詳情請閱讀:免責條款
網站備案:蜀ICP備15033597號-1 川公網安備 51040202000148號 主辦:攀枝花國廣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主編:熊 毅 副主編:陳西萍 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812-3335853 舉報郵箱:[email protected]
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王家新。
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雜志社社長龔學敏。
西南大學教授、重慶市作協副主席蔣登科。
11月2日,第六屆中國詩歌節開幕第二天,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詩歌論壇開講。四川省作協副主席、《星星》詩刊雜志社社長龔學敏,浙江大學中文系原系主任、大型新詩叢刊《星河》主編駱寒超等多位著名詩人、評論家、學者開展詩意探討和觀點交鋒。
文學創作從來都是與大時代同呼吸共命運,本屆中國詩歌節論壇的一個重要主題自然聚焦當下最關注的話題——疫情。
“一場疫情,讓武漢、讓湖北、讓中國、讓世界按下過暫停鍵,也讓歷史在2020年更多了一份憂患和沉思。”《中華詩詞》雜志主編、《中國文化報》理論部主任高昌說,那些出自湖北青年詩人楊強、日本青年詩人早川太基、武漢詩人泉名、意大利詩人詹應彪的抗疫詩歌,“展現了世界詩人抗疫詩詞的時代擔當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中的濃厚詩意。”
□成博 靳曉沛 四川在線記者 郭靜雯 李婷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詩意展現
“這首詩應該快馬加鞭/但別忘了為它消一消毒。”沈葦的《如果一首詩是一次馳援》傳遞出無數國人心中最柔軟的心聲和人性的光芒。“這個時候/測量著的/不僅僅是人的體溫。”魯若迪基的短詩《體溫表》尺短意豐,耐人尋味。
“抗疫詩歌輸送了一批藝術精品。它們情真意切,自然天成,觸摸到了人性的本質。”南開大學文學院副院長、評論家羅振亞說。
龔學敏也有同感,他說:“《星星》詩刊每天都會收到由不同渠道投稿的關于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詩歌,海量作品記錄著疫情影響下人們生活狀態的深刻變化。”
“海外的詩詞作者也沒有缺席,他們用自己的心聲,默默地奉獻出一份份真摯的文化自覺。”論壇上,高昌以飽滿的情感吟誦了諸多海外抗疫詩詞。“新歲滿城空,我來不忍睹。宿昔繁華地,蕭然見行旅”……高昌認為,這些詩歌書寫的都是飽滿而充實的情感體驗,關照的都是真切清晰的精神世界,揭示的都是生動實踐中的深刻反思,煥發著厚重的心靈力量和明麗的責任光輝。
在高昌看來,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破壞是令人痛惜的,同時也使人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有了更多思考和感悟。“所謂山川異域、風月同天,正是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的詩意展現。”
駱寒超則盛贊吉狄馬加的抒情長詩《裂開的星球》,認為在國內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的大背景下,當前詩歌抒情應將重心轉移到對生命哲學高度的戰略性抒情,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來抒情,表達詩歌中生命的哲學。
一手拿筆 一手救人
戰“疫”一線上的詩人身影
事實上,整個抗疫期間,詩人、作家們不僅投身抗疫主題創作,同時有著醫生、護士、志愿者等身份的他們也曾奔赴一線,用行動寫下動人的戰“疫”詩篇。
來自甘肅省山丹縣的詩人、援鄂護士龍巧玲就是其中之一。11月2日下午,她也作為抗疫詩人代表,以故事詩的形式分享了她年初在武漢抗疫的經歷與感觸。
“這是一場身體和精神的嚴酷考驗,我帶著赴死的決心來到抗疫一線最危險的地方。”在武漢期間,龍巧玲在失眠中寫下了《請不要打擾》《妹妹,今夜羞于贊美》《螞蟻也有憤怒的時候》《元宵夜》《日常》等詩篇。“一種信念和意志催促我去寫,因為強烈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龍巧玲說,“我想以這樣的方式記住他們。我已不在乎我寫的是不是詩歌,只要這些文字能把一個個鮮活的真實的人留在這世上,讓生命在世界上留下一道光芒。”
閻志則以一個普通武漢市民的身份,記錄了個體在時代中的微觀體驗。他曾在武漢參與方艙醫院建設保障,在小區隔離期間,他收養了兩只流浪貓,一只流浪貓在這期間生了4只小貓。閻志說,和這6只貓在隔離期間相處的生活細節,在恰當的時候會進入自己的創作。“以詩人特有的善良和共情之心,聚焦個人在疫情中、疫后處境中的悲欣交集,描畫每個人內心的感動與疼痛,這樣的詩歌更真切,更容易動人心弦。”
分享最后,閻志向現場詩人朋友和文學愛好者發出熱忱的詩歌之邀,歡迎大家12月到武漢參加武漢詩歌節,“我在武漢等你!”
來源:四川日報
編輯:攀西商界網新聞資訊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