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筑5道“防火墻” 確保農產品合格率97%以上
發布時間:2016-04-19 ? 來源: 四川省政府門戶網站 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聚焦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重大的政治問題、民生問題和社會問題。”4月11日召開的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會如此定位“舌尖上的安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農產品低端過剩、中高端不足狀態亟待改變,“從吃飽到吃好、吃得放心安全。”省農業廳相關負責人表示,過去是產量第一位,質量效益是短板。
四川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怎樣?如何盡快補齊短板?
>>現狀
安全創新全國領先,省級監測合格率99%以上
3月,射洪縣農產品質量安全信息化監管平臺發出預警:本地菜薹可能出現安全隱患!
工作人員葉桐立即啟動視頻監測,查看基地蔬菜長勢,各地結果匯總顯示:在安全范圍內。“系統對比往年進行大數據分析,發出預警。”遂寧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套“千里眼、順風耳”系統和三級監管隊伍,將田間風險防范于未然。
2015年,遂寧率先建成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和在線監管視頻系統。4月11日,射洪縣與其它4市、38縣一起獲省政府第三批“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授牌。
4月初,省農業廳發布數據:一季度新增“三品一標”(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和地標農產品)363個,全省總數已達5269個。
四川多項創新舉措全國領先:率先建設追溯信息平臺,132個縣、659家企業的3300多個產品已納入管理。農業部在四川率先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示范縣基礎上,啟動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廣元等5市和龍泉驛等72個區縣已成為省級示范,安縣等4縣被納入國家安全縣創建試點。
近年我省主要農產品省級監測合格率保持99%以上,未發生重大安全事件。
>>短板
小、散經營缺陷大,基層監管力量弱
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短板依然突出。農(獸)藥殘留超標、非法添加禁用物質、加工銷售病死畜禽等安全問題時有發生。
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主任丁明忠分析,主要是農藥安全間隔期、獸藥休藥期制度執行不到位,一些不良商家違法求利。日前我省啟動年度禁限用農藥等7大專項整治行動。近年,我省已查處案件8866起,為農民挽回損失2.12億元。
千家萬戶“小農經濟”無法承載安全之重。我省2000多萬農戶戶均耕地不足0.2公頃,700多萬養豬戶年出欄500頭以上的規模戶僅占39%。“小規模分散經營不利于標準化生產、綠色防控等安全技術推廣,也不利于全程指導和監管。”省農產品質量安全中心副主任唐丹表示,必須向規模化經營集中,實現監管視角全覆蓋、流程全參與。
基層力量薄弱。目前,市州和涉農縣監管、檢測、執法機構級別全覆蓋,全省配備專兼職監管人員4.8萬余人。但還普遍存在“一少兩缺三低”,即縣級監管機構人員少、一些鄉鎮村社缺崗缺人;縣鄉普遍缺專項監管經費、執法及快檢裝備;人員職級待遇、能力水平和工作規范化程度低。監測預警能力也支撐不了需要,如取得法定資質機構僅占建成驗收一半,貧困和民族地區難以引進留住人才。
>>發力
提升五大能力,5年內基本可追溯
今后我省主要農產品合格率要穩定在97%以上。實現目標,必須盡快補齊短板,全面提升標準、治理、追溯、監測、隊伍五方面能力。
提升標準。遂寧船山區唐家鄉金兆豬業合作社聯手高金食品,統一供應豬苗、飼料、獸藥和防疫消毒,交農戶寄養,再保底回收。“每個環節都有嚴格規范。”豬場負責人羅彬舉例,來買豬的都要提前2天住下,消了毒才能進場。“省上正研究制定品牌農業方案。”丁明忠介紹,這是標準化重要方向,今后大力發展“三品一標”,打造一批安全優質品牌,利益導向推動標準化。
加強治理。我省將逐步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治理與種植結構調整試點,并抓好投入品監管,讓農作物“吃”得安全。到2020年,全省主要農作物農藥和肥料利用率40%以上,綠色防控覆蓋達30%,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
追溯管理。年底前將建成國家追溯管理平臺。我省也要求各市縣搭建好本級平臺并對接省級平臺,“最終變成經營主體安全優質產品的展示展銷平臺,市場流通與消費選擇直觀可靠的查詢平臺,政府在線監管、召回快捷和追蹤精準的監管平臺。”省農業廳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張履平表示,力爭5年內規模經營主體、主要獲證農產品和農資產品基本可追溯。
建立四級聯動風險防范機制。我省將借省級示范縣、國家安全縣創建之機,從人防、物防、技防全面完善提升監管網絡和基層能力素質。
我省還將強化食品安全作為黨政領導班子政績考核內容,重點嚴厲打擊非法添加禁用物質、加工銷售病死畜禽等行為,建立完善問題約談、情況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對舉報人實施獎勵和保護,加快建立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紅黑名單”制度。(記者 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