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擊金門前后毛澤東如何搬蘇聯“嚇唬”美國?
2016年08月21日 10:57 ?來源:快樂老人報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7月31日,赫魯曉夫秘密飛抵北京。在當天的會談中,毛澤東不經意地提到:“我們應該就會談發表一個公報,也許我們可以嚇唬一下帝國主義者。 ”
本文摘自:《快樂老人報》2016年8月15日16版,作者:佚名,原題為:《炮擊金門前后毛澤東搬蘇聯嚇美國》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解放軍3萬多發炮彈猛轟金門,震驚了世界。這其中,中共中央的決策有一個演變的過程。
臺海局勢隨中美關系緊張起來
1955年8月中美啟動大使級會談,談了2年多,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結果。1957年12月美國單方面降低中美大使級會談規格,致使會談陷于停頓,中美溝通窗口被關閉。美國對華態度趨向強硬,臺海局勢隨之緊張起來,蔣介石反攻大陸的調門也一時高漲。毛澤東開始考慮調整斗爭策略。
1958年6月16日毛澤東主持會議討論外交問題,提出了針鋒相對、以文對文、以武對武、先禮后兵的對美斗爭方針。30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要求美國政府15日之內派出大使恢復會談。美國故意在15日期限內不作任何答復。恰在這時,7月15日美國軍隊入侵黎巴嫩,同時宣布駐遠東美軍進入戒備狀態,蔣介石也隨之宣布臺灣進入特別戒備狀態,臺海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毛澤東從15日到18日連續4個下午召集會議商討對策,經過充分討論,作出了炮擊金門的決策。
中蘇發表聯合公報“嚇唬”美國
但毛澤東一直對美國是否會對炮擊金門做出激烈反應,還是有所顧慮。他想到,要向美國人顯示一下中蘇同盟的力量。此時,蘇聯駐華大使尤金突然造訪,向毛澤東提出蘇軍在中國沿海設立“長波電臺”和建立中蘇“聯合艦隊”的要求。毛澤東對這個建議大動肝火,不過,最后,毛澤東把態度緩和下來說:“這次沒談通,可以再談。”7月31日,赫魯曉夫秘密飛抵北京。在當天的會談中,毛澤東不經意地提到:“我們應該就會談發表一個公報,也許我們可以嚇唬一下帝國主義者。 ”赫魯曉夫馬上答道:“這是個好主意,讓他們猜一猜赫魯曉夫和毛澤東究竟談了些什么。 ”毛澤東接過話茬:“他們只知道發表了聲明,不知道葫蘆里裝的什么藥。 ”
赫魯曉夫當時沒有聽出這里的話外之音。3天后發表的會談公報稱:“雙方在極其誠懇、親切的氣氛中,就目前國際形勢中迫切和重大的問題,進一步加強中蘇友好同盟互助關系的問題,以及為爭取和平解決國際問題、維護世界和平而進行共同奮斗的問題,進行了全面的討論,并且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意見。”
公報發表后,在北京的各國使館都猜測,“兩國軍方可能會采取某些行動”。
美國介入加劇臺海局勢緊張
1958年8月2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發動炮擊金門戰役。面對毛澤東炮擊金門的“突然襲擊”,莫斯科十分惱火。但當時,赫魯曉夫不便公開暴露盟友之間的矛盾。
炮擊金門的第二天,蔣介石要求美國總統發表聲明,“表明美國對臺島局勢的堅定立場”。8月26日,美方通知蔣介石,將派數量不菲的戰機、航母、驅逐艦來臺。不久,美方又通知,美國海軍可以在臺灣海峽為蔣艦護航,空軍則接防臺灣本島,蔣軍空軍可增援金門、馬祖。美國軍方甚至向國務卿杜勒斯說明,在未來危機升級的情況下,美國將如何使用核武器,以及使用哪種核彈頭的問題。
美國人越來越明顯的強硬態度,讓毛澤東感覺到依靠武力是無法取得金門和馬祖的。9月3日,毛澤東下令炮擊暫停3天,責成中央軍委起草文件,指出炮擊金門“是一種持久的斗爭”,并規定:目前不宜進行登陸作戰;炮擊也要有節奏,打打看看;海空軍不得進入公海作戰;不準主動攻擊美軍。
莫斯科給北京打開核保護傘
9月7日,《人民日報》發表周恩來的聲明,宣布愿意恢復中美大使級談判。同一天,赫魯曉夫在給美國總統的信中打開了給北京的核保護傘:“在目前美國早已不是原子武器的壟斷者的情況下,它想用原子武器來嚇唬其他國家的企圖完全是徒勞的。”他要求美國“立即停止干涉中國內政”,并鄭重聲明:侵犯中國也就是侵犯蘇聯,蘇聯將盡力維護中蘇兩國的安全。
周恩來與蘇聯外交部長葛羅米柯還有過一次談話。周恩來轉述了毛澤東暗示的意思:在炮轟金門時,中共中央已經考慮到美國在這一地區發動局部戰爭的可能性,包括使用戰術核武器摧毀我們的城市。這時蘇聯不必參戰,只需對美國發出嚴重警告……9月27日,蘇共中央致函中共中央,感謝中國不使蘇聯卷入戰爭的“高尚氣節”,并表示,在中國遭受敵人進攻時,蘇聯不會袖手旁觀。
10月5日,周恩來正式向蘇方講述了中國政府的立場和態度,即決定暫不收復金門,準備發表一個告臺灣同胞書,從10月6日起,停止炮擊7天。10月6日,國防部長彭德懷告臺灣同胞書發表后,臺海局勢漸趨緩和。(摘編自《學習時報》《共產黨員》)
家事國事天下事,關注攀西商界網